元宵節的由來 

    每年的農曆115日是燈火與煙火燦爛的元宵節,城市鄉村,燈火通明,觀賞花燈,遊覽勝景,小朋友拿著燈籠到處嬉戲,猜燈謎與吃元宵,到處都充滿慶賀的氣氛。想起小時到了元宵節前夕,把平常預留的空奶粉罐(我還記得是克寧的牌子),四周圍打了無數細小的洞,罐頂兩邊用細鐵絲穿過,再用一根長木棒將鐵絲綁起來懸吊,這便是古早的自製小朋友燈籠,那像現在的燈籠樣式新穎、花樣百出,掛在商店前是直叫人眼花撩亂、目不暇給。那元宵節為何稱之為「元宵」呢?很簡單,一月稱「元月」,夜晚稱為「宵」,而一月十五的夜晚舉行,所以合稱「元宵」。元宵節又稱為「燈節」、「燈夕」與「上元節」,因為這個節日主要就是燃燈、放燈;而「上元」,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。

典故

    元宵節的故事,官方的說法,起源於漢代。漢高祖劉邦死後,皇后呂稚掌握大權,重用自家呂氏親戚把持朝政,造成有竄奪劉家漢室皇位的威脅。呂后死後,漢文帝劉恆在周勃、陳平等人的幫助下鏟除諸呂勢力。因為堪平諸呂的日子是在正月十五日,此後,每年這天晚上,文帝都要微服出宮遊玩,與民同樂以為紀念,這是其一。另一個說法是在漢武帝當政時,據史書記載,武帝在正月上元日這天要大為祭祀眾神之上的「太一」。於是在甘泉宮建造了「太一祠」,祭「太一」的儀式自黃昏開始,歷經整夜到天明,皇宮中大舉燈火,整夜燃放,相當輝煌。百姓們在這夜晚可通宵娛樂,徹夜不眠。由於漢代時,每晚二更(晚上9~11點)實施宵禁。但為了慶祝祭祀「太一」之神,規定此晚可以開放宵禁,百姓們可以通宵達旦的玩樂。而民間的習俗傳說:則是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,親自到白馬寺張燈,以示禮佛,還下令正月十五元宵之夜,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,表示對佛教的尊敬與虔誠。

盛行大唐   

    據史書記載,唐玄宗李隆基接受西域僧侶婆陀的請求,先天二年(713年)正月十五日的夜晚,點起千盞花燈,開放宵禁。玄宗在元宵之夜,在首都長安城的安福門外,製作了約20丈高的燈輪,並以華麗的絲絹綢緞和名貴的金銀珠寶作為裝飾,在周圍燃起五萬盞燈,像似一顆開滿燈花的巨大金樹。之後,又在皇宮中建造寬20間房、高150尺的燈樓,同樣以絲絹綢緞和金銀珠寶作為裝飾。「上行下效」。楊貴妃的哥哥-楊國忠,在上元夜時,以千炬紅燭圍於左右,稱為「千炬圍」;楊貴妃的二姐-韓國夫人也曾造高達80尺的百支燈,樹立於高山之上,百里皆見,光彩奪目耀人。詩人崔液曾有此佳句「誰家見月能閒坐,何處聞燈不看來」。

吃元宵、猜燈謎   

    「吃湯圓,好團員」,元宵節吃湯圓是一大特色,那為何元宵節要吃湯圓呢?在古代湯圓最初只在元宵節上市供應,久而久之,這樣的節日食品便被稱為「元宵」。最初起源於春秋末期,宋代開始盛行元宵節吃元宵,目的是祈求家庭團員,親情凝聚。而猜燈謎是我們富有特色的節日文化活動,相傳在宋仁宗時,文人學士為了賦風頌雅,歌唱太平,將謎題貼寫於燈籠上,懸燈以招猜者,猜中者扯下紙條,領取謎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國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